道路工程

您的位置:首页 > 经典项目 > 道路工程

S456绩溪至谭家桥公路绩溪段

一、概述

S456绩溪至谭家桥公路绩溪段(以下简称“本项目”)位于宣城市境内,横跨绩溪县与旌德县。绩溪县与黄山风景区相接,两地距离不足40km,但受山水阻隔,无快速通道直连,未能实现景区间的客流共享。为加快推进绩溪旅游示范区的建设,迫切需要建设一条连接绩溪、旌德与黄山风景区的连接通道。

本项目为绩溪县连通黄山景区的旅游公路,起点接S217,终点与G205相接,途经上庄镇及大源乡等地,向西可通往黄山,将成为绩溪县沟通黄山的重要旅游通道。其建设对于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拉近绩溪与周边城市的距离意义重大。

1.路线起终点及全长

本项目路线起于绩溪县长安镇茶源村东侧,接现状S217,向西北依次经过茶源村南、洪坑、于德水上北设上庄隧道后至上庄镇南,沿山腰布线经剪刀凹至南云尖,设置上金山隧道至旌德县白地镇上洪溪村南,路线经高甲村东后接现状Y003,沿Y003线位行进至终点方石团村,接G205,路线全长约18.36km,其中绩溪段长约12.088km。


二、项目技术特点

1、项目位于皖南山岭重丘区,设计时需要根据不同地形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工程措施。

项目位于皖南山区,为山岭重丘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情况复杂,沿线控制因素多,总体方案相对复杂,对总体方案的要求较高。同时,道路沿线控制性因素多,如隧道选址、与现状路网的衔接等,总体方案相对复杂,项目设计在对现场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加强方案研究,确定经济合理的工程方案。

2、项目沿线耕地资源稀缺,林地资源珍贵,做好路基节地方案及取弃土坑选择。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山区耕地尤为稀缺,应加强总体设计,并在各分项工程中通过有效工程措施减少占地,少占农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项目所在地人口集中,耕地资源有限,人均占有耕地低,因此应重点把握占地指标的控制。路线布设时尽量避让农田,纵面设计控制填挖高度,通过设置挡土墙等措施进一步收缩坡脚,减少占地,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要求。

3、项目为绩溪至黄山风景区旅游快速通道,重视环境保护设计。

本项目沿线生态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新建道路势必会对现状环境造成破坏,需通过环境保护设计,使工程在建设、运营期间,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使本项目真正“源于自然、融于自然”。

4、项目地处山区,设计中加强安保设计

本项目地处山区,道路不可避免出现较多的高路堤、深路堑、小半径平曲线以及长大纵坡段,设计中以“保障道路畅通、行车安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为原则,设置完善的交通标志、标线、安全护栏等安全设施。

5、走廊带复杂,路线布设控制因素多,平纵技术指标合理选取。

本项目地形复杂,地貌单元有中低山、丘陵及山间河谷等,平面指标不大,纵面线形设计时,考虑视觉连续性,注意与平面线形的合理组合,达到“平包纵”的要求。

控制路线走向的主要控制因素:上庄镇城镇规划、旅游风景区、沿线等级路、河流等,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综合考虑了以上各种因素,避让环境敏感点和地形困难路段。在满足技术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有利地形,不片面追求高指标、高代价的路线方案。同时,注意高低指标之间的平顺自然过渡,不忽高忽低。路线平面线形设计综合考虑了以上各种因素,在保证尽量缩短路线里程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等线形要素,既不一味地撇开地形、地物限制而追求高指标,也不轻易采用最小值,以使线形均衡、顺畅协调。

纵面设计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在桥梁及隧道路段尽量控制纵坡值。注重指标应用的均衡性及平纵面组合的合理性,以获得舒适的立体线形。尽量加大竖曲线半径,增加竖曲线长度,使线形柔和;同时采用满足视觉所需要的最小竖曲线半径为控制,从而提高行车舒适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此外,满足各种构造物净空标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控制填土高度和土方工程量,争取做到填挖平衡,降低工程造价。

三、创新点

1、全过程采用影像资料,记录建筑物及其附属物征迁调查

项目征地拆迁问题一直是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尽可能的调查详实的设计资料,在外勘调查过程中对沿线房屋及其他地表附着物予以记录并配有影像资料存档。本项目在外业调查期间,对沿线房屋、树木等录制全面的影像资料,编录成册;并与当地主管部门共同加大宣传力度,有效控制“隔夜楼”“隔夜树”现象。同时也确保了调查设计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为设计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结合旅游道路属性,考虑景观性和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设置观景平台

本项目为山区旅游道路,风景优美,崇山峻岭,考虑其景观性和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在桩号为K6+219~K6+300处设置一景观平台,突出绩溪的自然人文景观,强调逗留和休憩的效果。景观节点内设置了人文景观石,生态停车位,林荫树池等,节点秀气且

3、路基全面推广小型预制构件拼装

为避免以往公路施工工程中,各标段预制所得的护坡预制块外观及质量差异大,严重影响工程的质量及外观。如采用严格、统一的要求进行标准化施工,将大大提高全线混凝土预制件的质量。本项目主要的防护形式为:喷播植草、拱形护坡及桥头满铺。其中拱形护坡与桥头满铺可采用预制安装结构。其优势在于:采用模具生产的预制件尺寸统一,强度高、外观美观,重量适中便于搬运及安装。桥头满铺根据临水与否分别采用实心混凝土六角预制块及空心混凝土六角预制块。对于路基填土高度大于3m的路堤边坡防护,采用拱形骨架护坡,骨架内采用喷播植草防护。

4、隧道LED照明综合节能研究

根据《隧道LED照明综合节能研究》的科研成果,在运营初期、交通量较小的情况下,对通视条件和平纵线性较好的小于250米的短隧道,近期不设置照明设施,远期根据交通量增长情况实施电光照明。本项目共设置有四处隧道,总长4669米,因此本项目隧道须要设置照明设施,并参照实施LED照明综合节能。

5、装配式悬挑结构的应用研究

本项目为低山陡坡地貌区,山体陡峭,峰峦叠嶂,地形起伏大,山顶海拔400~600m,切割深度200~400m,自然山坡坡率大于1:1.5,部分路段达到1:0.5。针对本项目典型陡坡路段,结合依托工程设计方案比选,创新提出了装配式悬挑结构的设计思路。

装配式悬挑结构采用古代修筑栈道的设计思路,整个体系由立柱、挑梁、外纵梁、内纵梁、预制板、配重挡墙、防撞护栏及锚杆等构件组成。其中立柱、挑梁、外纵梁、预制板、配重挡墙、防撞护栏均采用标准化预制构件,单一构件最大吊装重量20t。

装配式悬挑结构体系对既有路基外山体干扰小,立柱兼顾抗滑桩性能,对既有山体有加固作用,路堑挡墙规模可适当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