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隧道工程

合肥怀宁路下穿天鹅湖隧道

  1、工程概况

  怀宁路下穿天鹅湖隧道项目北起南二环,南至祁门路,下穿天鹅湖隧道的贯通充分发挥城市路网整体功能,大大缓解了翡翠路、潜山路的交通压力。

  项目处于政务核心区,是合肥市首个在城市环境敏感区域的水下隧道工程,采用双向六车道隧道上穿轨道交通3号线、下穿天鹅湖路、天鹅湖后起坡接入祁门路预留交口。项目全长约0.959公里,其中隧道全长685m,暗埋段447m(水下段约280m)、敞开段 238m,围堰明挖法施工。

  设计重点从水下隧道生态围堰设计、涉轨节点保护设计、水下段基坑支护设计、与景观恢复的协调设计等方面创新思路,成功的将工程施工对优美环境的影响、对已建轨道交通的影响降到最低,主要设计理念和关键技术成果达到了同期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技术特点及创新点

  1)水下隧道工程生态围堰设计技术

  (1)采用可回收的钢板桩替代土石进行围堰隔水,有效减小围堰施工及拆除过程中对水体和环境的影响;

  (2)围堰内部回填土方充分利用岸上段开挖土方,减少土方外运工程量,减小土方外运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3)围堰外侧设置一道钢板桩隔水墙,将围堰施工引起湖水浑浊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影响湖区其他水域;

  (4)通过顶部预留围堰加高条件,合理选择设计设防水位,降低工程规模,节约工程造价;

  (5)合理控制围堰与基坑围护之间距离,在保证基坑开挖施工用地要求同时,尽量保证两者的安全性互不影响,确保工程安全。

  2)隧道工程涉轨道交通保护技术

  (1)影响区划分为涉轨段及南、北段基坑;变形保护等级按一级控制。

  (2)南北段基坑平面分为9个区,分别按照“由远及近,先两侧后中间”的顺序进行开挖;竖向分4层,台阶法开挖。

  (3)涉轨段基坑平面分四区,每块大小约15(纵)x13—17m(横),每个平面分区内土体开挖竖向分4层,每层分为3块,按照“先两侧,后上方,纵向台阶”的原则进行土体开挖,并及时浇筑坑底压板。

  (4)在区间隧道两侧分别设置3排隔离桩,通过现浇混凝土压板将隔离桩连接成整体“门式”框架结构。

  (5)压底板在完成初凝后,在上方铺设PVC预压水袋,并进行注水以达到临时压重稳定坑底土体的目的。

  (6)结合三维分析,充分考虑后续外部作业对该段区间结构的影响,针对每一个分部基坑开挖及总体目标分别制定该范围区间结构安全控制标准。

  3)水下段基坑支护设计

  (1)合理控制围堰与基坑围护之间距离,在保证基坑开挖施工用地要求同时,尽量保证两者的安全性互不影响,确保工程安全;

  (2)水下段基坑采用放坡+大刚度悬臂排桩支护体系,保证基坑安全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土方量和内支撑架设,安全经济、施工便捷。

  4)与景观恢复的协调设计

  (1)岸边段尽可能通过工程措施,减小结构厚度及高度,保证岸边水深(约50cm),满足景观恢复要求。

  (2)首次在合肥大建设中将下沉式泵站配电房与地铁冷却塔进行了融合设计,泵站配电房整体下沉至地面以下,并用绿化遮蔽,达到藏于无形的目的,保护天鹅湖景观空间。

   

  3、获奖情况

  荣获2020年安徽省公路学会交通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荣获2020年第八届公司级勘察设计奖获一等奖。

   

洞门实景1_爱奇艺.jpg

隧道全景2_爱奇艺.jpg

洞内实景_爱奇艺.jpg

洞门实景2.jpg

隧道全景1_爱奇艺.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