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

您的位置:首页 > 经典项目 > 发展规划

马鞍山市雨山区农村公路网规划(2024-2035年)

一、项目背景

雨山区,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总体为城市开发区,农村地区主要分布在雨山区东西侧边缘地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与城市日渐相融,交通体系联系日益密切,当前雨山区农村公路在等级及功能结构、与综合交通体系的衔接、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等方面仍需加强,发展质量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农村公路中长期发展纲要》等重大战略及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新一轮“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等政策要求,优化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有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受雨山区城乡住建交通运输局委托,我院开展雨山区农村公路网规划编制工作。

二、规划特点

(一)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调研方式方法

利用QGIS平台,导入全域航拍数据,实现“线上调研”,精准调查农村公路现状路面宽度、路面类型、车道数、标线情况等基础信息。同时,选取重要区域进行现场踏勘调研,与线上调研结果进行校核。通过该方式方法,快速准确的获取全域农村公路现状基本情况。

(二)多维度评价找准现状存在问题

从设施规模、服务性能、通达性能三个维度,全面评价当前雨山区农村公路设施总量、技术标准、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及对村镇体系的连通等方面的适应性和存在问题。

图片1.png


(三)全面分析控制要素确保方案可行

方案研究过程中,基于马鞍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叠加了“三区三线”、矿产资源、文物、林地等控制要素分布情况的矢量数据,科学处理规划方案与各类控制要素关系,确保可行性。

2.png

各类控制要素分布情况

(四)融入新发展理念适应时代要求

规划全面贯彻“畅达、平安、绿色、融合、美丽、智慧”的农村公路发展要求,同时,立足雨山区“文化资源禀赋高,生态资源优良”的特色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创建交旅融合“一区多品”特色农村公路旅游版图。

图片2.png

农村公路支撑全域旅游示意图

三、规划思路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围绕路网功能结构不合理、与城市道路衔接不顺畅、农村公路助力乡村振兴支撑动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在规划方案中予以重点考虑。

二是坚持需求导向。强化形势分析,以提高路网可靠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支撑乡村产业兴旺、服务乡村生态宜居等,预测需求,合理确定总体规模、规划原则等。

三是坚持目标导向。到2035年,打造形成“畅达、平安、绿色、融合、美丽、智慧”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农村公路通村达组、联通城乡,实现与和美乡村、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园区等融合发展,满足人们对农村出行的美好期望,有力支撑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适应交通强国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

四、规划主要成果

路网规模结构有效改善。路网规模取得一定提升,农村公路规划总里程达到203.4公里。其中,行政等级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县乡村道里程比例由现状1:1.17:4.81调整为1:2.27:5.49,基本符合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农村公路规模及构成的要求。

路网连通水平全面提升。雨山区县道和乡道及以上公路将连通境内所有乡镇、重要交通节点、重要产业园区和重要文化旅游景点,连通度达到100%,一般交通节点,产业园区和文化旅游景点,乡道及以上公路连通度达到100%。基本消除断头路,路网连通度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其中:

雨山区—周边县区:除国省道至少有一条县道连通。

雨山区—辖区乡镇、辖区乡镇—周边乡镇:依托城市主干道、县乡道,实现多通道格局。

乡镇—辖区行政村、辖区行政村—周边村庄:依托城市路网、县乡道,实现多路径连通。

图片3.png

农村公路支撑全域旅游示意图